HermanHeLF

太宰先生和尼采先生的狂信者。
拜伦先生和雪莱先生的追随者。
键盘使用者,喜欢的领域是古典和流行和摇滚和蓝调和灵魂和放克和嘻哈和欧洲,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和南美和非洲的民间民族音乐。没错喜欢的领域是爵士。
阅读和文学爱好者。绘画和摄影爱好者。
只有艺术,没有技术。
OIer。
坚持锻炼身体只为有朝一日能出斩!赤红之瞳里ANIKI的cos。
那样的话其他几个喜欢的cos也能一起出,而且只要做裤子和锤子,再加上发型就可以了成本很低。

同一个分数,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分数,同一个梦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做同一张卷子的人,应该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吗?

现实当中,当我们打算去评价那些认真想要把所有题目都挑战完成的人,那些认真想要把稳健的题目保证cover的人,我们通常都只会去看分数——分数高的人大概在他自己那块会做得更好吧,我们总爱这么想.我们都喜欢很高的一个卷面的分数,它终究是写在卷子上面,没准还会写在成绩单上,一眼就能看到的.90/100总是比40/100看上去让人觉得愉悦.

然而,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合理的吗?我们自然知道,把所有的题目统统折算到一个分数上,这样看起来就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很方便,但是,是否也应该存在一些标准,把这张卷面上比起这一个完全折算的分数外其他的特征考虑在内呢?

在我们还没自己察觉到的时候,这样的尝试其实早就开始了.仔细回想,是否有“一道题答得太精细其他的题目便未答完”“采取了更不容易得到高分的策略”“无论如何都一定想要把题目答完”,因为这些理由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在卷面分数之上的时候?自己卷面分数高的人自然不喜欢,也不太需要这样说,就爱叫这么说的人是「败犬在吠叫」.

大家就逐渐想着要改变——改变成能够得到更高分数的人.更愿意精细地答一道题的人就强迫自己放弃更精细的修改,愿意将就自己不太看得上、不太认同的粗糙些的答案;一定想要把题目答完的人就强迫自己去放弃对更难的题目和更快的速度的追求,转向稳健的小题——但是且慢,这样的决绪固然动人,固然在结果上来说言行会逐渐合一,但是它是正确、或者说是合理、必要的吗?

也许并不是喔.

更愿意精细答一道题的人,一定要放弃自己对于精细的追求,转而成为在年级大会上报告自己「成功学习方法」的人吗?在泥洼里想要站起来看一看树梢的小猪,一定要放弃自己对于树梢的追求,转而成为脚踏实地的小猪吗?

不一定喔.

其实,这就要讲到考试这一件事.普通想要高分的策略非常简单:「做对自己会做的题,按照分值和难度把精力均匀分给所有能做的题目」.只要这样做,只要是能力范围内的分数就都可以拿到.但是,我们能说因为这个策略能够拿到高分,就是正确的,比其他的策略都更符合考试的道德吗?

还真说不定哦.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一种考试像许多其他的事情一样,都是能够在某种角度上自洽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越能得高分的策略,实际上和考试实质就越接近.「做对自己会的题目......」这个策略,是一个十分保守、十分稳健的策略,它实际上就靠近我们现在这种考试的一个本质,那就是「概率绝对论」.

我们总讲欧气对于氪金御主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总认为当他们抽一个卡池的次数越多的时候,他们出某一个从者的概率就会越来越靠近卡池中这个从者设定的概率,从而我们看待他们的石头的眼光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石头「下一个肯定是库林的恶犬」的眼光,而是「0.001个阿克托利亚,0.001个黑贞......」——我们把概率当成绝对确定的东西来处理了.这也就是统计学要做的事情.(1000抽就一定会出一个黑贞——这样的保底真的存在吗......已经不是由我去验证的事情了......)

考试也是本着这样的念头组织的.高考一类的考试应对很大量的样本,所以就把概率当作绝对来用(这里缺了一块......我是在两三段之前想到的,写到这里的时候就只记得框架,把这个关键的桥给忘了......我自己会想到后补全,也欢迎有谁想到发在评论栏里——)考试的道德就是概率的稳定,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

一旦认识到考试是对考试道德的折算,我们就会意识到它的可错性和不唯一存在的事实.我读过《数学之美》后对里面高维向量来表示新闻特征的算法印象深刻,自己之前也有过差不多的想法,就很喜欢用高维向量的模型.我们把某个特定的考试(比如高考)的考试道德当作成一个法向量,个人考试时遵循的价值和道德当作成一个个人的特征向量,那么这个人考试时所得的分数,很自然地就是他的特征向量和考试道德法向量的数乘.

个人特征向量的模更小,但是和考试道德的法向量的夹角更小,所以数乘结果更大,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就是数学的普通.然而分数到底是有意义的,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尝试着要去改变现实;这也是制度尝试改变社会的一种变体——通过奖惩的方式,让草履虫多多聚集到滴有牛肉汤的一侧.

同一个分数,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要制造同一个梦想.

所以我们也看出高考类考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单一的考试道德(价值).在获得了更好的操作效率的同时,它就牺牲了一定程度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考试的筛选在概率上就会筛选更符合考试道德的人,分数高的人在概率上会含有更多更符合考试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分数的反哺,要把更多的人塑造成符合考试道德的人,同一个分数制造同一个梦想.

也许我们可以展望一个我们拥有更强大能力的未来:到那时考试的结果不是以一个实数,而是以一个向量的形式呈现——考试真正能够测出一个人的特征向量.到那时,考试主动放下自己所承担的选择作用,而是只是作为普通的测验,而把数乘的工作交给真正想要吸纳适合的血液的其他地方——复旦有自己的法向量,复旦的兽医系有自己的法向量,水手行会(我并不清楚有没有这等东西)有自己的法向量,航海学和造船工程分别有自己的法向量......虽然也只不过是对于当前能力的检测,但是无疑会比高考更优.现在的三位一体,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尝试.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那些非主流嬉皮士身上.嬉皮士能不能在考试上获得高的分数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爱因斯坦绝对不是为了高考存在的,也绝对不会打算去附和高考的道德,鉴于爱因斯坦是一个真正的「爱智慧的人」,他的特征向量说不定和考试的法向量相去甚远.但是他不一定考不了很高的分数.他的特征向量很可以很大,大到即使夹角有80多度,也可以靠模的长度追回来.

同样的事情也很可以发生在我们这些嬉皮士身上.更愿意精细地做一道题的人,变得越来越厉害之后,自然会越做越快,越做越好,自然可以在自己的模上追回来;等到摆脱高考要真正开始依赖自己的特征向量的时候,更会有大大的惊喜,关于自己竟然能做到的事情.

被支配的嬉皮士自然要为自己的偏离课更重的税金.但是重税不一定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道德、志向、道路.他完全可以靠赚更多的钱来满足日常所需.所以是为了自己的方向,在自己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或是为了更高的分数,向考试道德靠近来减少满足前需要走的距离——这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

选择大于努力,也许.

所以最后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继续加油努力,心安理得地沉迷不悟.勤也许不能够补拙,但在这件事上,勤除了拙什么都能补.当然,把拙也当作是不同角度的折算下产生的结果的话,连拙也都是能补的了.勤不就是创造,不就是变长、变高嘛.

那么就是这样.

p.s.:一开始写得时候是想写得严肃些.以及本文所有的一个前提是,「确确实实认真去做了」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啊,之后针对它也写一篇.

我觉得这个之后一定会重写.


summary:

通过奖惩的方式,让草履虫多多聚集到滴有牛肉汤的一侧——同一个分数,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要制造同一个梦想.


评论
热度 ( 16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HermanHeLF | Powered by LOFTER